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是哪三呢)
今天本站小编来和大家聊聊关于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这个话题,这个话题的探讨数比较多,所以下面为大家分享几个热度比较高的相关话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
三不孝分别是指:一是不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二是不恪守本分、忠义行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
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
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个不孝?
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中国古代的生育观念
传统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孟子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百善孝为先”
做的所有的善事,“孝”放在第一位
而不孝,则为人不齿
“忠”和“孝”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
“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提示我们,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
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人要生小孩是因为生命的延续,是人生完整的标志
是对家庭尽忠是对父母尽孝,是为家庭添丁延续香火
养儿防老,孩子就是下半生活着的希望
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
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在自己老了的时候,能有所依,有所靠
问下自己,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其实可以看看这句话:“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
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
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
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
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
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
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
《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
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
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
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分别是哪三个“不孝”?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是为一不孝
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是二不孝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是三不孝
不孝有三,有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三大不孝如下:
第一个不孝,是对父母阿谀奉承,也就是说,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顾是非,总是一味地顺从。因为这样做,会陷父母于不义。
第二个不孝,用现在的话说,意思是父母年龄大了,家里生活穷困,可是自己也不出去找工作挣钱,谋生活,只知道啃老。这是第二种不孝。
第三个不孝,就是刚开始说的,没有后人,没有人来祭祀祖先,也没有传承。
出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说: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没有子嗣,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舜帝背着父母娶妻,是因为害怕没有后代
君子认为舜帝不告而娶,实际上是符合孝道的
到此,本话题已经为大家介绍完毕,如果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本篇文章【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给好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