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评是什么意思_粉丝控评不一定违法
上周有朋友问我粉丝控评不一定违法的问题,我忙起来一直忘了回他,今天我就分享一下关于控评是什么意思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我这位朋友,并且帮助想找到答案的你。
近日,有网友专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咨询,“电视剧控评是否合法?”
对此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做了认真的回应,认为该情况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建议提供充足证据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诉举报。
可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观众希望在公共舆论空间中看到更多对于影视作品的客观评价,但法律只能监管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却很难管住控评行为的真正主体——作为消费者的粉丝群体。
严格来说,“粉丝控评”是从粉丝文化中发展出来的网络词汇,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被理解为“重复发表称赞偶像的评论”,被当做明星粉丝对明星进行应援的活动之一。
从微博评论区、话题讨论,到影视剧作品的弹幕、豆瓣评分,流量明星们的粉丝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用模版化的对偶像的溢美之词迅速占领讨论空间。
和受雇于营销公司的“水军”不同的是,参与控评的粉丝都是真实存在的用户。粉丝们花费大量时间重复着同样的操作,控评动辄成百上千,造成了和机器刷屏同等量级的信息冗余,“数据女工”也由此闻名。
圈内狂欢,圈外哑然,天下路人苦控评久矣。
对内:在仪式传播中构建群体认同
如果点开一条提到当红流量明星的微博,无论是对作品的解读还是对本人的评价,评论前排大概率会出现的是:堆砌辞藻的赞美、色彩鲜明的emoji表情、精心PS过的美图……手指滑到底,也不一定能看到真正有意义的评论。
这些强势的、无意义的信息灌输让人倍感不适,很难理解粉丝重复这些无意义评论的原因。在普通网友眼里,这些评论无异于社交媒体上的“牛皮癣广告”。
事实上,从传播仪式的角度来看,在粉丝群体内部,这类控评行为最重要的目的并非真正传递关于偶像的有效信息。粉丝们未必不知道控评内容文不对题、千篇一律,但他们依旧热衷参与这项传播仪式。
在这种传播仪式中,重点是参与者通过相同的行为强调共同的信仰和文化。对粉丝而言,毫无疑问偶像是他们共同的信仰,他们以此为中心,构建起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群体。
在社交媒体指定的规则之下,要通过特定的流程,才能完成正确的控评。例如,粉丝需要“养号”,提高账号的“权重”;日常与各大官方账号、媒体账号、甚至营销号互动,获得“铁粉”标识,来提高登上“前排”的能力。
而对于影视剧作品来说,粉丝如何发弹幕,如何打分,如何点评都有细致的规则,评论时带角色名还是偶像大名,夸赞偶像的方法和话术,皆有讲究。
在粉丝群体的组织架构中,专门的“控评组”负责发布任务,讲解流程,设定目标。粉丝的控评行为愈发组织化和专业化,甚至控评时使用事先编写、整齐划一的文案内容,其目的都是让其他粉丝快速识别,从而更加迅速有效地点赞和回复。
粉丝整齐划一地评论或点赞之后,还要在相应的任务下面“打卡”,才算最终完成。每隔一段时间,控评组就会对近期的情况作出总结,并对粉丝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为偶像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在控评任务的过程中,粉丝完成了信息与情感的共享,可以体验到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和共鸣感。
控评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轮博(用多个微博号轮流、用一个微博号多次转发偶像的某一条微博)、打榜(为偶像投票使偶像保持在人气榜单名次前列)、反黑(对恶意评价偶像的言论以及个人进行集中举报投诉)等等都是仪式化的传播行为,在粉丝群体内部起到维系群体关系,强化群体认同的作用。
对外:争夺建构偶像的话语权
在社交媒体还未兴起的时代,过去的偶像明星获得大众关注和认可的主要方式,是创作出优质的、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在传统的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中,粉丝的消费品是作品,对偶像的忠诚度代表对其作品的信任和支持。
而如今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成为了追星的主要场域,大众获取偶像明星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多元。粉丝经济兴起,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催生了粉丝对偶像的加工与解读。
对于当下所谓的“流量明星”而言,粉丝们消费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作品本身,而是围绕偶像本人打造出来的,为粉丝提供幻想的形象。换句话说,粉丝真正消费的,是偶像的“人设”。
而所谓人设,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构建起来的符号合集。尤其对于缺乏优秀作品的艺人,偶像的人设能够轻易通过不同的解读发生变化。对粉丝而言,所有非粉丝群体对偶像非赞美的解读,都是影响偶像形象的风险因素。
更何况,有一定人气的偶像明星往往存在相当可观的“黑粉”群体,他们所做的是贬低和抹黑的反向控评。
因此,粉丝通过广泛发布澄清信息、正向评价为偶像正名,以快速、有组织的、压倒性声量压制抹黑的内容。无论是微博评论、电影打分还是电视剧弹幕,满屏的赞美和夸奖,本身与作品质量已经没有关系,逻辑性与真实性也并不重要,其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粉丝争夺话语权,维护偶像的形象。
显而易见的是,极端的控评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的传播生态被破坏,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垃圾,真正有意义的讨论和观点被埋没。
普通网友则几乎被剥夺了参与相关话题的权利,无法表达观点,形成有效的沟通;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向着“流量至上”的病态竞争妥协。
随着大众对控评模式越来越了解,愈发厌恶千篇一律的控评,粉丝群体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比如掩藏粉丝身份,以客观的、第三方的形象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从路人视角发表对偶像的肯定和赞美。
不过虽然形式变了,但目的仍然是无条件维护偶像人设。控评也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或许盛行于粉丝群体之间的“偶像原教旨主义”才是真正的沉疴。
【文/乔木】
以上,就是关于粉丝控评不一定违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