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四阶段_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四个阶段
上周有朋友问我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四个阶段的问题,我忙起来一直忘了回他,今天我就分享一下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四阶段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我这位朋友,并且帮助想找到答案的你。
上次讲到隋文帝杨坚开创了全国的统一,创造性完善科举制度,那么具体科举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学馆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现试、俯试和院试(读者像院士,这个词我都敲不出来)。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也就是秀才的资格,方能进入州府学习。虽然叫童试,但是我感觉也像现在的高考,考上之后才有资格继续上学。考试的人员不区分年龄,都叫童生。
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试,这可是全省统考,而且明清两代每三年才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都是由皇帝委派。在秋季八月举行,又称为“秋闱”。考试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不要小看乡试,非常难考。如果我穿越回去,估计一辈子也不会中举,理解了这些,再加上下面讲的各种等级不同待遇,就能明白范进为什么疯了。
会试,全国统考,明清时候也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考试,也就是进京赶考的考试。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叫“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会任命正副总裁(就是主考官,不是CEO),只有取得举人才能参加考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就“会元”。
殿试,就是最高级别的考试了,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年,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了,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一甲即受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受官职。
1、秀才,古代只要中了秀才,就有了社会地位,而且待遇还不低,可以堪比现在的博士,甚至比博士待遇还高。具体体现如下:
一、只要家里人中了秀才,可以免去两个男子的徭役。古代都是有徭役的,如果刘邦家有人要中了秀才,可能就不会起义,当然也要到隋朝以后了。中了秀才,家里2个男人需要去义务劳动,农业社会这是非常大的事情。
二、秀才和县太爷都属于士大夫,因此秀才见了县太爷,是不用下跪的,只需要作揖即可。
三、秀才犯了错,县太爷不能打,必须向上级禀报,取消秀才资格才能处罚。
四、秀才不用交公粮,并且全家都不用交,如果被评为一等秀才,每月还有朝廷提供的粮,妥妥的国务院津贴教授啊,基本上处于衣食无忧。
五、秀才在穿着上也是有很高待遇的,可以穿长衫长靴,还可以佩剑。
六、秀才可以畅游天下,出去游学,不需要官引。待遇越高说明越难考。接下来说说更加难考的举人。
武举老爷
2、举人。考中举人后,相当于朝廷的候补官员,差不多相当于公考通过。当然比公考含金量高得多。只要是哪里有空缺,就能随时顶上,因此考中举人,就相当于进了贵族阶级,范进中举之后,大家都来巴结他。举人还能免除赋税,很多地主就把土地挂靠在举人名下,不合理避税。
范进中举
3、进士。考中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的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成绩要是再好一点的话,基本可以确定内阁阁老或者宰相,妥妥正国级。
所以,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也非常的尊重人才。只要有能力,绝对不会埋没。后面我将整理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了解他们的故事。
以上几个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四个阶段的问题希望能帮助你。